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上唇鳞7片为主;背鳞平滑,21(23,19)-21(19)-17(15)行;腹鳞不超过200片;头体背淡红褐色或黄褐色,头背有倒“V”字形黑斑,体前段有4行杂有红棕色的黑点,逐渐形成黑纵线达尾背;腹面密缀黑黄相间的棋格斑。全长在1000 mm之内。半水栖性。
描述依据标本 吉林敦化、磐石、抚松、九台、延边4雄5雌,辽宁桓仁1雌,河
北白洋淀9雄2雌,浙江杭州、肖山、余杭、诸暨、上虞、龙泉9雄11雌,福建1雌,广西百色1雄,共23雄20雌43号标本。
形态描述 体全长1000 mm之内。雄性最长(843+114) mm(河北白洋淀),雌性(781+167) mm(吉林延边)。头体背淡红褐色或黄褐色,体背前段有4行中心红棕色的黑斑点,逐渐形成4条黑纵线达尾背,黑纵线之间形成3条浅色纹,正中的一条为红褐色,两侧的两条灰褐色;腹面黄色,密缀黑黄相间的小棋格斑;头背有三道黑褐色倒“V”字形斑;有些个体黑色部分色变为黄褐色或橙黄色。颊鳞1;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 (1,3) + 3 (2,4,1);上唇鳞7, 2-2-3式,偶有8, 3-2-3式,福建一雌性标本为6, 2-2-2式;下唇鳞9-11,前3-6切前颔片,福建有一雄性标本下唇鳞7片;背鳞平滑,21(23、19、20)-21(19)-17(15)行;雄性腹鳞162-188,平均181片,雌性157-186,平均176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47-64,平均60对,雌性47-85,平均53对。
文献记载:北京有1号标本尾下鳞低达37对(张春霖,1932: 12)。雄性半阴茎不分叉,伸延至第12对尾下鳞处,外翻近柱状,远端扇褶型,近端开始是小刺萼区,近基部为刺区,具刺20多枚(张服基等,1984: 29)。
核型:2n=36 (7M+7S+2A+20m),其中第1, 3, 5三对为中央着丝粒,第2、7、8三对为亚中着丝粒,第6对近端着丝粒,第4对性染色体,ZW型,Z为中央着丝粒,W为亚中着丝粒,Z≥W。其余10对为小染色体(杨友金等,1986: 33)。
描述依据标本 吉林敦化、磐石、抚松、九台、延边4雄5雌,辽宁桓仁1雌,河
北白洋淀9雄2雌,浙江杭州、肖山、余杭、诸暨、上虞、龙泉9雄11雌,福建1雌,广西百色1雄,共23雄20雌43号标本。
形态描述 体全长1000 mm之内。雄性最长(843+114) mm(河北白洋淀),雌性(781+167) mm(吉林延边)。头体背淡红褐色或黄褐色,体背前段有4行中心红棕色的黑斑点,逐渐形成4条黑纵线达尾背,黑纵线之间形成3条浅色纹,正中的一条为红褐色,两侧的两条灰褐色;腹面黄色,密缀黑黄相间的小棋格斑;头背有三道黑褐色倒“V”字形斑;有些个体黑色部分色变为黄褐色或橙黄色。颊鳞1;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 (1,3) + 3 (2,4,1);上唇鳞7, 2-2-3式,偶有8, 3-2-3式,福建一雌性标本为6, 2-2-2式;下唇鳞9-11,前3-6切前颔片,福建有一雄性标本下唇鳞7片;背鳞平滑,21(23、19、20)-21(19)-17(15)行;雄性腹鳞162-188,平均181片,雌性157-186,平均176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47-64,平均60对,雌性47-85,平均53对。
文献记载:北京有1号标本尾下鳞低达37对(张春霖,1932: 12)。雄性半阴茎不分叉,伸延至第12对尾下鳞处,外翻近柱状,远端扇褶型,近端开始是小刺萼区,近基部为刺区,具刺20多枚(张服基等,1984: 29)。
核型:2n=36 (7M+7S+2A+20m),其中第1, 3, 5三对为中央着丝粒,第2、7、8三对为亚中着丝粒,第6对近端着丝粒,第4对性染色体,ZW型,Z为中央着丝粒,W为亚中着丝粒,Z≥W。其余10对为小染色体(杨友金等,1986: 33)。
大小
体全长1000 mm之内。雄性最长(843+114) mm(河北白洋淀),雌性(781+167) mm(吉林延边)。
生物学
半水生性蛇类。活动于河滨池塘及其附近的田野、坟堆、屋边菜地或水沟内,系平原水网地区的常见蛇。洞穴绝大多数分布在排干水的稻田田埂或水沟池塘附近的小山丘或菜园围埂上,多数利用啮齿类的废弃洞穴加以钻建而成。
入蛰时间,在浙江杭州地区从11月底开始至12月中旬完全入蛰,翌年3月中旬出蛰,冬眠时间约三个月至三个半月。在安徽芜湖地区,据陈壁辉(1966)报道,入蛰从10月中下旬开始至11月上旬为止,翌年3-4月出蛰,冬眠四个多月,入蛰的先后次序似乎与性别和年龄有关,先是雌体,次为雄体,幼体最后。可见纬度相差一度,入蛰的时间就有差异。冬眠期间如果天气回暖无风,发现有出洞晒太阳的。
出蛰之后,气温12-20℃多在中午活动为主,夏天多出现于水边阴凉处。据当时捕
捉645条蛇的记录,活动的最低温11 0C,最高温为33'C,最适温度20-30℃。
据剖检580条蛇的食性,实胃130条,以泥鳅为食占90条,其次为蛙类占25条,食鳝鱼3条,食其他鱼类8条,食蝌蚪3条,食螺类1条。
交配期,杭州地区见于3-4月(出蛰后)和11月(入蛰前)。交配时间可长达20个
小时以上。
1988年8月胡征林曾在蛇园(辽宁清原县)内发现一条长680 mm重52 g雄性红点
锦蛇与一条长640 mm重66g的雌性蝮蛇乌苏里亚种交配.,被发现后仍继续交配23分钟
才缓慢分开。
卵胎生,产仔4-17条,产仔期7-9月份,产出仔蛇的长度130-200 mm,多见于早晨产仔,产出时多数包着胎膜,然后破膜而出,无卵齿。产出后即能活动游水,体色斑纹同成体,但色较鲜明。
垂直分布:平原地区,但在1000 m处也曾发现(康景贵,1985)。
入蛰时间,在浙江杭州地区从11月底开始至12月中旬完全入蛰,翌年3月中旬出蛰,冬眠时间约三个月至三个半月。在安徽芜湖地区,据陈壁辉(1966)报道,入蛰从10月中下旬开始至11月上旬为止,翌年3-4月出蛰,冬眠四个多月,入蛰的先后次序似乎与性别和年龄有关,先是雌体,次为雄体,幼体最后。可见纬度相差一度,入蛰的时间就有差异。冬眠期间如果天气回暖无风,发现有出洞晒太阳的。
出蛰之后,气温12-20℃多在中午活动为主,夏天多出现于水边阴凉处。据当时捕
捉645条蛇的记录,活动的最低温11 0C,最高温为33'C,最适温度20-30℃。
据剖检580条蛇的食性,实胃130条,以泥鳅为食占90条,其次为蛙类占25条,食鳝鱼3条,食其他鱼类8条,食蝌蚪3条,食螺类1条。
交配期,杭州地区见于3-4月(出蛰后)和11月(入蛰前)。交配时间可长达20个
小时以上。
1988年8月胡征林曾在蛇园(辽宁清原县)内发现一条长680 mm重52 g雄性红点
锦蛇与一条长640 mm重66g的雌性蝮蛇乌苏里亚种交配.,被发现后仍继续交配23分钟
才缓慢分开。
卵胎生,产仔4-17条,产仔期7-9月份,产出仔蛇的长度130-200 mm,多见于早晨产仔,产出时多数包着胎膜,然后破膜而出,无卵齿。产出后即能活动游水,体色斑纹同成体,但色较鲜明。
垂直分布:平原地区,但在1000 m处也曾发现(康景贵,1985)。
生境信息
半水生性蛇类。活动于河滨池塘及其附近的田野、坟堆、屋边菜地或水沟内,系平原水网地区的常见蛇。洞穴绝大多数分布在排干水的稻田田埂或水沟池塘附近的小山丘或菜园围埂上,多数利用啮齿类的废弃洞穴加以钻建而成。
入蛰时间,在浙江杭州地区从11月底开始至12月中旬完全入蛰,翌年3月中旬出蛰,冬眠时间约三个月至三个半月。在安徽芜湖地区,据陈壁辉(1966)报道,入蛰从10月中下旬开始至11月上旬为止,翌年3-4月出蛰,冬眠四个多月,入蛰的先后次序似乎与性别和年龄有关,先是雌体,次为雄体,幼体最后。可见纬度相差一度,入蛰的时间就有差异。冬眠期间如果天气回暖无风,发现有出洞晒太阳的。
出蛰之后,气温12-20℃多在中午活动为主,夏天多出现于水边阴凉处。据当时捕
捉645条蛇的记录,活动的最低温11 0C,最高温为33'C,最适温度20-30℃。
据剖检580条蛇的食性,实胃130条,以泥鳅为食占90条,其次为蛙类占25条,食鳝鱼3条,食其他鱼类8条,食蝌蚪3条,食螺类1条。
交配期,杭州地区见于3-4月(出蛰后)和11月(入蛰前)。交配时间可长达20个
小时以上。
1988年8月胡征林曾在蛇园(辽宁清原县)内发现一条长680 mm重52 g雄性红点
锦蛇与一条长640 mm重66g的雌性蝮蛇乌苏里亚种交配.,被发现后仍继续交配23分钟
才缓慢分开。
入蛰时间,在浙江杭州地区从11月底开始至12月中旬完全入蛰,翌年3月中旬出蛰,冬眠时间约三个月至三个半月。在安徽芜湖地区,据陈壁辉(1966)报道,入蛰从10月中下旬开始至11月上旬为止,翌年3-4月出蛰,冬眠四个多月,入蛰的先后次序似乎与性别和年龄有关,先是雌体,次为雄体,幼体最后。可见纬度相差一度,入蛰的时间就有差异。冬眠期间如果天气回暖无风,发现有出洞晒太阳的。
出蛰之后,气温12-20℃多在中午活动为主,夏天多出现于水边阴凉处。据当时捕
捉645条蛇的记录,活动的最低温11 0C,最高温为33'C,最适温度20-30℃。
据剖检580条蛇的食性,实胃130条,以泥鳅为食占90条,其次为蛙类占25条,食鳝鱼3条,食其他鱼类8条,食蝌蚪3条,食螺类1条。
交配期,杭州地区见于3-4月(出蛰后)和11月(入蛰前)。交配时间可长达20个
小时以上。
1988年8月胡征林曾在蛇园(辽宁清原县)内发现一条长680 mm重52 g雄性红点
锦蛇与一条长640 mm重66g的雌性蝮蛇乌苏里亚种交配.,被发现后仍继续交配23分钟
才缓慢分开。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平原地区,但在1000 m处也曾发现(康景贵,1985)。
繁殖特征
卵胎生,产仔4-17条,产仔期7-9月份,产出仔蛇的长度130-200 mm,多见于早晨产仔,产出时多数包着胎膜,然后破膜而出,无卵齿。产出后即能活动游水,体色斑纹同成体,但色较鲜明。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系古北界蛇种,向东洋界广泛分布,成为国内广布种。北京、天津、河北(白洋淀、山海关)、山西、内蒙古(呼和浩特)、辽宁(大石桥、丹东、沈阳、新宾、抚顺、北票、宽甸、桓仁)、吉林(磐石、兴安岭、双阳、辉南、土门岭、蛟河、天岗、延边地区、长春地区)、黑龙江(镜泊湖、帽儿山)、上海(金山、松江、青浦、嘉定)、江苏(南京、镇江、苏州、昆山、滨海、盐城、射阳、大丰、南通、宜兴、溧阳、兴化、海安、扬州)、浙江(舟山、宁波、四明山、桐庐、诸暨、金华、龙泉、永嘉、杭州、余杭、嘉兴、肖山)、安徽(六安、霍山、芜湖、当涂、繁昌、南陵、径县、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旌德、绩溪、歙县、休宁、祁门、黔县、太平、石台、青阳、贵池、东至)、福建(闽北、闽西)、台湾、江西(庐山、铅山、南昌、进贤、安福)、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南阳、新乡、内乡、延津、内黄、许昌、信阳、禹县、渑池、百泉、南乐、封丘、安阳、辉县、开封、祁县)、湖北(武昌、汉口)、广西(百色)。
经济意义
以鱼、蛙为食,对农业上间接有害。在钩端螺旋体病自然疫源地采集红点锦蛇,对其血液进行凝集测定,阳性率达13.8%,为蛇类中阳性率较高的种类,因而在人与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上值得重视(罗海波等,1965)。近几年来由于稻田大量施放农药,红点锦蛇的数量已大大减少。
经济用途
以鱼、蛙为食,对农业上间接有害。在钩端螺旋体病自然疫源地采集红点锦蛇,对其血液进行凝集测定,阳性率达13.8%,为蛇类中阳性率较高的种类,因而在人与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上值得重视(罗海波等,1965)。近几年来由于稻田大量施放农药,红点锦蛇的数量已大大减少。